今天我們來說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那就是古代戰場上,到底有沒有「主將單挑」這會事。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人都知道,兩軍對壘之前一般都是派遣將領出列叫陣,什麼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都是這麼發生的。然而在實際戰場上,我們卻根本沒看到過有「主將單挑叫陣」這回事,因為只要稍微動點腦子就知道,把一場戰爭的輸贏,一個國家的興亡寄托在兩個武夫單挑誰更牛逼上,是一件多麼愚蠢的事情。
既然如此,那現實中到底有沒有這回事呢?我隨手一搜,發現這個話題寫的人非常多,但基本都屬於各自論證,有的說沒有的,只是藝術創作;又有人說有這回事,那是在很遠很遠的年代,導致廣大的讀者們最後根本沒搞清楚到底有沒有這回事。所以今天我就來給還犯迷糊的朋友們解決這個問題,全面並且系統,一次性回答下到底是真有,還是真沒。
關於這個問題,為什麼歷來答案一直非常亂,最主要的就是一沒有分清楚不同國家的不同狀況,二沒有理清不同時代的不同狀況,三沒弄清不同場合的不同情況。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還是拿最熟悉的我國古代戰場舉例子。
我國戰場上有一對一單挑的習俗么?答案是肯定的,只是相對於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來說,這是一個非常短暫的特殊時期的特殊戰前行為。在目前可考中,早在商周時期我國就存在陣前單挑的行為,叫做—「致師」。如《逸周書·克殷》就記載:
周車三百五十乘,陳於牧野,帝辛從。武王使尚父和伯夫致師。
這裡的「致師」就是「挑戰」的意思。不過這裡問題就又來了,那就是這裡的「挑戰」並不是我們看到三國演義中的那種「挑戰」,這裡的挑戰其目的單純是鼓舞士氣,打擊對方用的,並不像電視劇里還帶著取對方將領首級的任務。
例如在春秋時期,晉國和楚國就發生過一場存在「致師「行為的戰爭,在開戰之前,楚國派出了由三名甲士組成的戰車「致師」晉國軍隊,沖入後者陣營一通攪合,最後三人功成身退。而晉國的致師卻失敗了,最終導致楚國取代晉國,成為新的春秋霸主,即大名鼎鼎的邲之戰。
這裡的單挑跟我們所熟知的差距就更大了,原來單挑並不僅僅只是武將對武將,可以由一個單位對陣另一個單位,只要雙方認可的前提下,形式是多變的。而我國早期戰爭存在陣前單挑行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參戰人口極少,比如一個號稱五萬的隊伍,除去後勤等,真正能上戰場的沒準就千把人。同時雙方也沒有什麼戰術,策略,再加上漢初馬鞍發明之前,根本就沒有真正的騎兵,導致了作戰方式極其單一,於是「致師」就成為了公認的「策略」之一。
所以東漢的鄭玄就解釋說,「致師者,致其必戰之志。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說這是為了鼓舞士氣用的。那人家為啥要解釋這個行為呢?那是因為隨著作戰規模的變大,基本到戰國時期我國就不存在「致師」了,到了東漢普通人就根本不知道致師是什麼意思。
看到這裡許多人會失望了,也就是說中國歷史上並沒有真正的陣前單挑啊,就是影視劇里的那種。先別灰心,這事還真發生過。公元1854年,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的哥哥石祥幀遇到了江南大營提督統帥張國梁。那可不得了了,要知道張國梁本身是太平天國的人,後投降清朝,被譽為江南大營第一驍將,石祥幀見叛徒自然分外眼紅,於是便約單挑。
可惜的是石祥幀單挑後受傷回營,不久便失血過多去世了。
總的來說,中國歷史上的陣前單挑發生極少,存在時間也短,基本不符合我們在影視劇中見到的陣前單挑情景。不過在東南亞地區,實際上這種單挑一直存在,並且發展成為了一種雙方約定成俗的風俗。
例如在《泰緬戰爭》中,公元1548年,緬甸東吁王朝的國王莽瑞體率領12萬大軍攻打泰國阿瑜陀耶王朝。當時泰國的國王摩訶查可拉怕特見自己的軍隊無法抵擋東吁王朝的大軍,於是便向莽瑞體提出了單挑的邀請。然而摩訶查可拉怕特武力不濟,頻頻陷入危險之境,最後得虧自己老婆素麗瑤泰和女兒沖入戰局救了他,可惜素麗瑤泰被對方將領一槍給殺了。此舉還是為泰國軍隊的撤退贏得了時間,最終守住了國都阿瑜陀耶城,素麗瑤泰也因此成為了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女英雄。
在之後的《泰緬戰爭》中,我們還可以頻繁看到類似的單挑,例如當時還是泰國太子的納黎宣就和緬甸東吁王朝的太子牤一撒哇在陣前單挑,並殺死了對方。這在當時的東南亞屬於一種貴族禮儀,當一方發出邀請之後對方在一般情況下是不能拒絕的。更或者說這就是最符合我們概念中陣前單挑的真實歷史。
不過這裡我們要注意了,不管是中國的致師還是東南亞的貴族單挑,他們的輸贏或許對雙方士氣有影響,但是無法決定戰場的輸贏。在單挑結束之後,該怎麼打,那這場仗還是得怎麼打,並沒有單挑輸贏決定戰爭輸贏的說法。
除了東南亞以外,還有單挑文化和風俗的就是日本。日本由於武士文化的流行,在戰國時期陣前單挑一度是武士證明自己的最重要形式。例如關原之戰的時候,吉弘統幸就和昔日好友,如今的敵方武士井上之房展開單挑戰,最終慷慨赴義。
不過日本的陣前單挑不像東南亞的貴族單挑,只能一對一,即使如國王,太子這樣的身份應戰了他人也不得插手。日本陣前單挑更類似中國春秋時期的致師,只有雙方接受,並不在乎人數和形式,例如豐臣秀吉攻打隈部一族的時候,就叫柳川城的「黑門」挑選了12名武士和隈部一族12名武士單挑,不過後者全部戰死,史稱「黑門放討」。
除了亞洲之外,古代歐洲,特別是希臘城邦時期,以及波斯征希臘時期,都有著陣前單挑的習俗。鼎鼎大名的大流士三世就是因為隨薛西斯三世征卡度斯人的時候,在陣前單挑中獲得了勝利,由此擔任亞美尼亞總督的。
到了騎士時代,西方的陣前單挑就逐漸消失了。不過在希臘神話中,依舊有著大量眾神時代的英雄在攻城略地時進行陣前單挑,與此相同的就是印度教神話中也有類似的神話描寫。不過這種顯而易見是為了凸顯神靈的個人英雄主義。
總之,陣前單挑文化的形成,都有其歷史和時代的局限性。我國確實沒有出現過我們認為中的陣前單挑,畢竟「致師」嚴格來講根本不能算。但是在東南亞,貴族陣前單挑卻又是實實在在改變了歷史走向的。
歷史上真有陣前單挑么,古代中國沒有,暹羅皇帝太子皆要迎戰
今天我們來說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那就是古代戰場上,到底有沒有「主將單挑」這會事。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人都知道,兩軍對壘之前一般都是派遣將領出列叫陣,什麼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都是這麼發生的。然而在實際戰場上,我們卻根本沒看到過有「主將單挑叫陣」這回事,因為只要稍微動點腦子就知道,把一場戰爭的輸贏,一個國家的興亡寄托在兩個武夫單挑誰更牛逼上,是一件多麼愚蠢的事情。
既然如此,那現實中到底有沒有這回事呢?我隨手一搜,發現這個話題寫的人非常多,但基本都屬於各自論證,有的說沒有的,只是藝術創作;又有人說有這回事,那是在很遠很遠的年代,導致廣大的讀者們最後根本沒搞清楚到底有沒有這回事。所以今天我就來給還犯迷糊的朋友們解決這個問題,全面並且系統,一次性回答下到底是真有,還是真沒。
關於這個問題,為什麼歷來答案一直非常亂,最主要的就是一沒有分清楚不同國家的不同狀況,二沒有理清不同時代的不同狀況,三沒弄清不同場合的不同情況。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還是拿最熟悉的我國古代戰場舉例子。
我國戰場上有一對一單挑的習俗么?答案是肯定的,只是相對於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來說,這是一個非常短暫的特殊時期的特殊戰前行為。在目前可考中,早在商周時期我國就存在陣前單挑的行為,叫做—「致師」。如《逸周書·克殷》就記載:
周車三百五十乘,陳於牧野,帝辛從。武王使尚父和伯夫致師。
這裡的「致師」就是「挑戰」的意思。不過這裡問題就又來了,那就是這裡的「挑戰」並不是我們看到三國演義中的那種「挑戰」,這裡的挑戰其目的單純是鼓舞士氣,打擊對方用的,並不像電視劇里還帶著取對方將領首級的任務。
例如在春秋時期,晉國和楚國就發生過一場存在「致師「行為的戰爭,在開戰之前,楚國派出了由三名甲士組成的戰車「致師」晉國軍隊,沖入後者陣營一通攪合,最後三人功成身退。而晉國的致師卻失敗了,最終導致楚國取代晉國,成為新的春秋霸主,即大名鼎鼎的邲之戰。
這裡的單挑跟我們所熟知的差距就更大了,原來單挑並不僅僅只是武將對武將,可以由一個單位對陣另一個單位,只要雙方認可的前提下,形式是多變的。而我國早期戰爭存在陣前單挑行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參戰人口極少,比如一個號稱五萬的隊伍,除去後勤等,真正能上戰場的沒準就千把人。同時雙方也沒有什麼戰術,策略,再加上漢初馬鞍發明之前,根本就沒有真正的騎兵,導致了作戰方式極其單一,於是「致師」就成為了公認的「策略」之一。
所以東漢的鄭玄就解釋說,「致師者,致其必戰之志。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說這是為了鼓舞士氣用的。那人家為啥要解釋這個行為呢?那是因為隨著作戰規模的變大,基本到戰國時期我國就不存在「致師」了,到了東漢普通人就根本不知道致師是什麼意思。
看到這裡許多人會失望了,也就是說中國歷史上並沒有真正的陣前單挑啊,就是影視劇里的那種。先別灰心,這事還真發生過。公元1854年,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的哥哥石祥幀遇到了江南大營提督統帥張國梁。那可不得了了,要知道張國梁本身是太平天國的人,後投降清朝,被譽為江南大營第一驍將,石祥幀見叛徒自然分外眼紅,於是便約單挑。
可惜的是石祥幀單挑後受傷回營,不久便失血過多去世了。
總的來說,中國歷史上的陣前單挑發生極少,存在時間也短,基本不符合我們在影視劇中見到的陣前單挑情景。不過在東南亞地區,實際上這種單挑一直存在,並且發展成為了一種雙方約定成俗的風俗。
例如在《泰緬戰爭》中,公元1548年,緬甸東吁王朝的國王莽瑞體率領12萬大軍攻打泰國阿瑜陀耶王朝。當時泰國的國王摩訶查可拉怕特見自己的軍隊無法抵擋東吁王朝的大軍,於是便向莽瑞體提出了單挑的邀請。然而摩訶查可拉怕特武力不濟,頻頻陷入危險之境,最後得虧自己老婆素麗瑤泰和女兒沖入戰局救了他,可惜素麗瑤泰被對方將領一槍給殺了。此舉還是為泰國軍隊的撤退贏得了時間,最終守住了國都阿瑜陀耶城,素麗瑤泰也因此成為了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女英雄。
在之後的《泰緬戰爭》中,我們還可以頻繁看到類似的單挑,例如當時還是泰國太子的納黎宣就和緬甸東吁王朝的太子牤一撒哇在陣前單挑,並殺死了對方。這在當時的東南亞屬於一種貴族禮儀,當一方發出邀請之後對方在一般情況下是不能拒絕的。更或者說這就是最符合我們概念中陣前單挑的真實歷史。
不過這裡我們要注意了,不管是中國的致師還是東南亞的貴族單挑,他們的輸贏或許對雙方士氣有影響,但是無法決定戰場的輸贏。在單挑結束之後,該怎麼打,那這場仗還是得怎麼打,並沒有單挑輸贏決定戰爭輸贏的說法。
除了東南亞以外,還有單挑文化和風俗的就是日本。日本由於武士文化的流行,在戰國時期陣前單挑一度是武士證明自己的最重要形式。例如關原之戰的時候,吉弘統幸就和昔日好友,如今的敵方武士井上之房展開單挑戰,最終慷慨赴義。
不過日本的陣前單挑不像東南亞的貴族單挑,只能一對一,即使如國王,太子這樣的身份應戰了他人也不得插手。日本陣前單挑更類似中國春秋時期的致師,只有雙方接受,並不在乎人數和形式,例如豐臣秀吉攻打隈部一族的時候,就叫柳川城的「黑門」挑選了12名武士和隈部一族12名武士單挑,不過後者全部戰死,史稱「黑門放討」。
除了亞洲之外,古代歐洲,特別是希臘城邦時期,以及波斯征希臘時期,都有著陣前單挑的習俗。鼎鼎大名的大流士三世就是因為隨薛西斯三世征卡度斯人的時候,在陣前單挑中獲得了勝利,由此擔任亞美尼亞總督的。
到了騎士時代,西方的陣前單挑就逐漸消失了。不過在希臘神話中,依舊有著大量眾神時代的英雄在攻城略地時進行陣前單挑,與此相同的就是印度教神話中也有類似的神話描寫。不過這種顯而易見是為了凸顯神靈的個人英雄主義。
總之,陣前單挑文化的形成,都有其歷史和時代的局限性。我國確實沒有出現過我們認為中的陣前單挑,畢竟「致師」嚴格來講根本不能算。但是在東南亞,貴族陣前單挑卻又是實實在在改變了歷史走向的。